【12月18日】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

【12月18日】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

在這45年裡,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趕發達國家。

當前位置: 首頁 » A-Journal » 消息與故事 » 【12月18日】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

提起「改革開放」,多數香港市民必定會聯想到毗連的深圳,因為它最能彰顯中國內地在整個進程裡的發展成就。不過,很多香港市民已經不記得深圳是「改革開放」的起點,以及其起步發展之初的情況。今時今日,他們當中大部分都只知道深圳今時今日是一個周末娛樂消費的絕佳去處,又或者是一個高科技企業雲集的創新重鎮,而不知道這片2,000平方公里多一點的區域本來並非叫作深圳,而且只不過是一片位於中國邊陲的荒蕪之地。深圳高樓大廈林立、商圈遍地開花,其實是相當近期的事。「改革開放」的開端,原來距今還不到半個世紀!

今天乃「改革開放」踏入45周年的日子!西元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簡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之上,被形容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撥亂反正、變法圖強已成為了全國上下的共識。當時中國內地剛剛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社會生活和經濟工作仍然處於混亂局面,國力相當疲弱。雖然中國內地依託計劃經濟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科學技術整體上比較落後,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亦長期在低位徘徊。莫說要「超英趕美」,當時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程度就連「亞洲四小龍」經濟體也比不上,社會出現了信任危機。為扭轉這種不利局面,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遂提出符合當時中國實際的政策——「改革開放」,嘗試通過引入市場經濟,革新當時內地的經濟體制,推動生產力大發展。

顧名思義,「改革開放」是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一個是對內經濟搞活,另一個是對外經濟開放。「改革」和「開放」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依存。毫無疑問,在內部進行制度組織上的重大改革、破除固有體制對生產力的束縛,乃加快中國發展的重要一步。不過,中國要達致「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亦需要在技術上實現重大改革,而這項工作難以單靠內部求變來完成,因為當時的中國在科技領域僅是一個從後追趕者,可謂毫無優勢。所以,中國需要通過「開放」來取長補短,藉著吸收國際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去加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

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和促進技術、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交流,中國政府設立了一系列開放區,當中包括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地試辦的經濟特區。與內地其他地區相比,這些經濟特區享有較多的優惠政策和較大的自主權,較少受官僚法規和政府干預措施的影響。結合區位優勢,這些經濟特區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成為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引擎,其中以深圳為最。它不僅發展為中國南方外商雲集、工商業蓬勃發展之地,亦向那些後來為擴大開放和探索新發展道路而設立的多種試驗區提供了借鑒。

「改革開放」絕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起步階段,很多外資其實都因為內地政策環境不完善、投資前景不明而猶豫觀望,不敢進入內地市場。香港商人則率先到內地投資設廠,既為內地帶來所需的資金和人才,亦起到了投資興業的龍頭和示範作用,使外國企業不久之後蜂擁而至。同樣重要的是,當時的香港為內地帶來了諸多先進的發展理念,使內地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激發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力,令中國向著既定的戰略方向邁進。毫不誇張地說,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的過程裡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強力推動下,中國由一個貧窮落後、孤懸世外的國家,快速轉變成一個經濟繁榮、市場活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有中華復興之勢。中國飛速地實現工業化,一躍成為了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大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口持續減少。在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7.7萬億美元,人均生產總值約為12,551美元,達到了中等偏上國家的收入水平。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大幅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軍事實力顯著提高。

這些豐碩的成果並不意味著「改革開放」即將暫告一段落。由於中國的目標並不僅限於自身的現代化,還包括整個世界的現代化,所以中國在可見的將來必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程度,更積極地參與全球事務。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令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此後10年間與外國的接觸增強了中國進一步開放的信心。在2023年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中國便明確宣布將會取消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並深化跨境服務貿易和高水平開放等政策。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創造出更大的奇跡,無疑是中國在新時代奮鬥的方向。

請在此處留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