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憤怒了?】為何台灣高鐵憂日本廠商痛宰?

【日本憤怒了?】為何台灣高鐵憂日本廠商痛宰?

技術能力的差異,決定了內地高鐵和台灣高鐵擁有不同的命運。

當前位置: 首頁 » A-Journal » 消息與故事 » 【日本憤怒了?】為何台灣高鐵憂日本廠商痛宰?

12月上旬,台灣省網路新媒體《上報》發布了一篇獨家報道,指台灣高鐵因應載客量持續增長,擬向日本廠商採購12列的高速動車組 (2024年先引進8組) 應付運輸需求,卻遭日方索要天價。消息稱,每列動車組的價格高達50億新台幣 (折合約14億港元,或11.5億人民幣),為10多年前的採購價的2.5倍!。

相比起來,內地製造、速度更高的「復興號」動車組實惠得多——每個標準列 (8輛編組)僅約1.7億元人民幣!為甚麼內地可以用「蔗渣旳價錢」享受「燒鵝的味道」,而台灣高鐵就是「捱貴deal」的命呢?




一些台灣省的媒體認為這是當年政府高層的錯誤決策「觸怒」了日方所致。它們普遍指出,最初台灣高鐵採用歐洲技術規格開工建設,後來才在列車機電方面轉用日本新幹線技術,故台方要求日本廠商按照歐洲的標準,修改它們引以自豪的新幹線700系動車組列車設計,開發出700T型動車組,卻在不知不覺間令日方感到屈辱。現在日方漫天要價,正是當年種下的惡果。

但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始終未有解答到一個核心問題:為甚麼台灣高鐵在如此不合理的條件面前,仍然挖空心思要買新幹線列車?難道台灣高鐵為了「哈日」而不惜一切嗎?

當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在於台灣高鐵技術能力不足,只能受制於人。由於台灣高鐵700T型動車組及相關的行車控制系統完全依賴於日本廠商的設計,台灣方面根本無法自行開發製造高速鐵路核心裝備,也不掌握關鍵專利,只能不斷從海外輸入技術產品。不難想像,基於利益上的考慮,日方不可能輕易放棄自身對關鍵專利的控制。而這種控制把歐洲等其他地區的廠商拒於千里之外,難以參與競爭。無形中,日本廠商早就建立起對台灣高鐵的壟斷,一切的國際招標根本毫無意義。

這就解釋了為甚麼去年台灣高鐵去年向各國際鐵路裝備巨頭招標,但到了今年2月廢標收場。然後到了今年6月,台灣高鐵改為進行獨家邀標,彷彿為日方「度身訂造」。實際上,除了與日本廠商洽談購車之外,台灣高鐵別無選擇。當然,面對著不合理的價格,諒也沒有人敢同意購車。協商便「持續」至今。




這種尷尬局面並非不能避免。海峽對岸的經驗,已證明了這一點。

內地高鐵一直堅持自主創新的道路,與今日的台灣高鐵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引進技術之前,內地已經在高鐵的各個領域都進行了非常多的研究和實驗,累積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有助於工程人員吸收、消化和運用之後從外國得到的資訊;而在引進技術之後,內地廠商持續進行研發,開發設計自己的動車組。它們不僅在過程中建立起更強的技能力,亦掌握專利。因此,內地的動車組製造活動不受外國廠商制肘,有利於壓低其動車組乃至整個高鐵系統的價格。

請在此處留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