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賣炭翁」不好當?做個「賣碳翁」,或可共同富裕

【碳交易】「賣炭翁」不好當?做個「賣碳翁」,或可共同富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

當前位置: 首頁 » A-Journal » 消息與故事 » 【碳交易】「賣炭翁」不好當?做個「賣碳翁」,或可共同富裕

唐朝「敕封詩仙」白居易創作的大型組詩《新樂府五十首》裡,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賣炭翁》。詩歌講述一位老人辛勞地於終南山砍木燒炭,並在冰天雪地中牽者牛車將成品運往長安城的市集中販賣,卻無奈遭到專橫的宦官無情掠奪,令其改善生活的希望破滅,繼續陷於飢寒交迫的困境之中,十分淒涼。

不過,如果「賣炭翁」活於今日的中國,他的境況或者會好得多。他需要做的絕非採集燒製更多的木炭,而是停止砍伐樹林,轉型當個「賣碳翁」。也許,他從此可以和其他人一道共同富裕。




乍聽起來,這個說法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千百年來,林地被砍伐後才能轉成財富。然而,在全球暖化危機下,中國改變了「遊戲規則」,現在的林地的確只需要維持原狀,就可產生收益。

為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建設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已於2021年7月16日上午9時30分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在相關機制下,政府預先訂定一個碳排放總額,並把額度分配給企業,假如企業的碳排放量超出配額,就需要到市場上購買其他企業出售的多餘配額,又或購買「碳匯」指標以作抵銷。「碳匯」從何而來?主要來自樹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於是,擁有林木資源的農戶便可憑透過「碳匯」交易來賺取數以十萬元計的額外收入。

這相當於把生態要素被納入了收入分配體系,促使高碳排放的發達地區向低度發展地區進行補償,與之分享發展成果,扭轉農村或偏遠地區長久以來的劣勢。

內地農戶由此獲得了一筆可觀的資產,顯著提升自身的財務彈性。據內地傳媒報道,一名農民需要20多萬元人民幣修理林場裡受損的道路,債台高築的他居然獲銀行接受以竹林的空氣來作抵押,按照每畝竹林碳減排量6.84噸、市場碳匯價格每噸52.78元人民幣來計算,向他提供37.19萬元人民幣的貸款。當農戶擁有更多的渠道獲取資金,便有更強的能力把握經濟機遇,有利於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當然,一個硬幣有兩面,人們在思考碳交易制度如何惠及一眾「賣碳翁」之時,不應忽略它對發達地區居民的潛在影響。

如果不被開發的林木資源也有價有市,那麼企業需要支付更高昂的費用,才能誘使農戶犠牲碳匯收入,向它們提供原材料。這意味著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成本在短期內將無可避免有所上升,並需要由企業和消費者來承擔。由此可能引發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效應,值得大家持續關注,並及早作出部署應對。

請在此處留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