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1小時的「洗滌心靈的快樂旅程」會否太長?

【時事熱話】1小時的「洗滌心靈的快樂旅程」會否太長?

「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淮南子·道應訓》

當前位置: 首頁 » A-Journal » 消息與故事 » 【時事熱話】1小時的「洗滌心靈的快樂旅程」會否太長?

對於簡約公屋項目大多選址偏遠,被指加重了基層住戶的交通支出和生理負擔,香港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早前在一個網台節目上回應了有關質疑。她承來往市區的時間會因此而變長,但同時引述一名由旺角劏房搬到屯門過渡性房屋的市民稱,外出時經青山公路,環境很美、綠樹林蔭,回來時見到日落,會「覺得自己整個生命都不同了。那一小時不是很遠,很不方便,是一個快樂旅程,是一個心靈洗滌的快樂旅程。」

也許,日落美景真能令人心擴神怡。然而,一天始終只有24小時。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究竟有多少打工仔每天下班後都不想早點回家休息,而是寧願日復一日在車上「修行」呢?聽畢局長之言,好奇的升斗小民都會心裡有個謎:其實一般人接受的通勤時間會有多長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王姣娥教授和黃潔教授曾領導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嘗試找出人們會如何在通勤負擔和住房支出之間作出取捨。他們蒐集了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的2011-2017年數據,去追蹤北京市民乘車和下車的站點,藉此辨識出人們的居住和工作地點。一旦入站或出站的組合模式有所改變,研究團隊便可以得知誰更換了住所和工作地點,並結合其他數據檢驗這種決策是否與通勤時間有關。

他們一共識別出4,248名在研究期內每星期至少有4天乘搭地鐵的通勤者,然後發現45分鐘的地鐵車程就像一個分水嶺,人們的偏好和決策普遍會在這個時間點的前後出現出現變化。如果通勤時間在45分鐘以內,他們會不介意通勤時間延長一點,藉此覓得環境更優美的住所又或錢途勝似錦的工作。不過,當通勤時間超過了45分鐘,他們則會傾向轉換居所或工作以縮短通勤時間。

可以說,北京市民通勤時間的容忍能力天花板總體上就在45分鐘左右,不會覺得一小時或更長的車程是個「快樂旅程」。不難想像,這個平均數字並不能反映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類型的人在忍受程度還是會有所差異。有能力購買房子又或從來沒有搬離市區地段的北京市民,平均通勤時間會再顯著地低一點。

只有一類人幾乎從不搬遷,大多一直待在位置偏遠、租金較低的市郊 (五環以外) 地區,即使2017年平均通勤時間快要達到了45分鐘亦然,他們便是換老闆可能「快過換畫」的「跳槽者」(job hoppers)。他們多半是從外省前來北京尋找機遇的外來人口,從事著較薪酬較低的臨時性工作。經常轉工不會幫到他們縮短通勤時間,因為另謀他職往往是身不由己之舉。與此同時,他們又沒有足夠財力換一個離工作地點較近的居所。就算上班的路途相當遙遠,他們也只能選擇默默忍受。

簡言之,一年到晚都在長途通勤中把自己洗得「六根清淨」的北京打工人,在社會上屬比較弱勢的一群。假如有人一定要說這些基層在每天長途跋涉上下班的過程中感到快樂,應該不是因為他們看到日落,大概是由於他們得到正覺,憑藉大智慧超脫了各種苦難。




按理說,在同一國家裡生活、階層上相近的香港打工人,其身心承受能力應不會相差太遠。那麼,為甚麼在局長口中居然會有草根覺得每天從屯門經青山公路出入市區是個「快樂旅程」呢?莫非那位簡約公屋住戶真參透了些甚麼?

香港「凡事唔係絕對嘅」,其中一種可能性是這位向局長反饋的市民其實找到了一份有專車接送的工作,毋須像其他打工人一樣每天「逼地鐵」、「逼巴士」。剛好上班的地點又在荃灣,那麼車程便可處於人們可接受的範圍內。再加上沿途景色真的非常優美,確實可以很快樂。剩下的問題只是:香港基層裡有多少人能夠擁有這樣的福氣,成為一個集如此多「巧合」於一身的幸運兒?

註:相關研究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請在此處留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