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相識】中國和埃塞俄比亞在朝鮮的偶遇

【不打不相識】中國和埃塞俄比亞在朝鮮的偶遇

西元1952年10月31日,埃塞俄比亞軍隊參與朝鮮戰爭(韓戰)中上甘嶺戰役的反擊行動。

當前位置: 首頁 » A-Journal » 消息與故事 » 【不打不相識】中國和埃塞俄比亞在朝鮮的偶遇

中國與埃塞俄比亞的接觸,或許可以追溯至唐朝時期。縱有重洋阻隔,兩國商人依然不遠千里進行貿易。但雙方相互深入瞭解是現代的事。兩國在20世紀下半葉展開了非常友好的往來。2003年兩國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後,關係空前緊密。

也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中國與現代埃塞俄比亞的首次接觸,竟然是在朝鮮半島上的一場戰事上展開的。西元1950年,朝鮮戰爭(韓戰)爆發,埃塞俄比亞決定派遣一個親衛隊步兵營的士兵參與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兩年後的10月31日,埃塞俄比亞營在「聯合國軍」指揮部的指使下向中國人民志願軍駐守的上甘嶺發起攻擊。




這次行動是上甘嶺戰役的一部分,是美方為扭轉地面戰的被動局面、爭取談判桌上的優勢而發動。該戰役由10月14日持續至11月25日,以規模和血腥見稱。而埃塞俄比亞營之所以在中途被要求參與戰鬥,主要是因為「聯合國軍」主力美軍和韓軍在先前反覆與中國人民志願軍爭奪陣地時中傷亡過重。為了集中最多的兵力,便調動起已在朝鮮半島賦閒約一年半的埃塞俄比亞營。

想必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為甚麼埃塞俄比亞會站到美國一邊呢?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趁著英法實力大減之際把爪牙伸向戰略位置重要的‵「非洲之角」,為日後干涉非洲事務和控制中東等地作好準備。同一時間,埃國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則渴望得到美國的軍事援助,藉此迅速提升軍隊實力,並確立該國在東非乃至整個非洲的主導地位。於是,他便借朝鮮戰爭爆發之機向美國展示政治和軍事價值,1,069人的「卡格紐營」亦因而在朝鮮半島上出現。

在政治上,埃塞俄比亞參與韓戰立即使蘇聯宣稱的「朝鮮戰爭是白人帝國主義侵略有色人種」論調失去了說服力,美國自然大為讚賞。然而在軍事上,埃塞俄比亞營出乎該國社會和軍方的意料,非但未有取得任何值得驕傲的成果,反而與「聯合國軍」的其他成員一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埃塞俄比亞的輿論本就認為中國和朝鮮一方不可能抵抗到「聯合國軍」的輾壓,況且中國志願軍的陣地在埃軍上陣前還被「聯合國軍」的飛機大炮狂轟濫炸數小時,上甘嶺應該是他們一戰成名之地吧?可惜,這些都是一廂情願的想像。中國志願軍的火力依舊相當猛烈,經歷多個小時的交戰後,埃軍陣亡121人,負傷536人,佔全營人數一半以上。倖存的殘部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落魄地返回家鄉。




這次慘痛的經歷促使了埃塞俄比亞上下反思。當地社會隨後認為,中國遠在東亞,歷史上跟埃塞俄比亞無仇無怨,實在不應該跳上美國的「賊船」與中國對立。同時,正所謂不打不相識,他們對中國的看法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尤其對那些在惡劣環境下仍然奮勇作戰的中國志願軍非常敬佩。

埃塞俄比亞的外交政策隨後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緊靠第三世界陣營,亦開始與中國在多個領域交往。兩國最終在1970年11月24日建立外交關係。而一直希望能夠親身感受和認識中國的埃塞俄比亞皇帝塞拉西亦如願以償,在1971年來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請在此處留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