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10周年】2013年9月7日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

【一帶一路10周年】2013年9月7日,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

時光飛逝,一帶一路轉眼間已經10歲了!

當前位置: 首頁 » A-Journal » 消息與故事 » 【一帶一路10周年】2013年9月7日,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

很多人聽到「一帶一路」的時候,或者還未能夠從倡議問世時對世界造成的那份震撼中抽離,總覺得「一帶一路」仍然是一件相當新穎的事物。一方面,人們覺得「一帶一路」建設規模亙古未見,離達成目標之日還有很遠的路程;另一方面,各種光怪陸離的輿論十年如一日地質疑「一帶一路」的影響和可行性,討論的話題好像跟「一帶一路」起步之日沒有兩樣。故此人們腦海裡往往有一種錯覺,「一帶一路」彷彿永遠停留在「十劃未有一撇」的起步階段。

韶光荏苒,「一帶一路」倡議其實已不再是呱呱落地的嬰孩,在多國祝福下逐漸成長為初露鋒芒的少年。今天,「一帶一路」倡議裡的「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率先踏入10周年。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是在2013年9月7日誕生的。當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哈薩克進行國事訪問,並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 (Nazarbayev University, Назарбаев Университетi) 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提出了相關戰略構想。當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東端是活力充沛的亞太經濟圈,西端是發達進步的歐洲經濟圈,中間的中亞卻因為深入亞歐內陸腹地、交通不夠便利而成為了發展水平「塌陷」的地帶。他希望各國能夠以創新的方式,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開闢出一些連接兩大經濟圈的經濟大通道,藉此令亞歐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共同發展繁榮起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曾一度被部分輿論質疑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其中一個主要理由是這個倡議「違反」經濟定律。不少人認為即使沿線國家加大投入資源改善道路和鐵路等基礎設施,陸上運輸在成本上始終陷於劣勢,亞歐之間的大部分貿易必然會繼續通過海路進行。假如它們耗費鉅額資金於搭橋鋪路,卻不能獲得更多客流和貨流,那就無異於投資打了水漂,可能需要為此而承受龐大的損失和風險。不過,這種看法忽略了運輸的時間成本,如果陸上交通能夠以顯著較短的時間把貨物運送至目的地,那麼它便能將總運輸成本控制於具競爭力的範圍內,依然擁有廣闊的生存空間。況且,一旦中亞國家的運輸成本下降,便會改變當前進出口的格局,產生出全新的運輸需求。

「絲綢之路經濟帶」終究沒有令人失望,十年來的建設碩果纍纍,一系列項目不是為中亞國家打開通向海洋的大門,便是終結區內民眾出行需要繞行他國的歷史,絲綢之路已有全面復興的苗頭。首先,它成功增強了中國與中亞的經貿往來,令中國變成了中亞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在202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總額上升至702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水平。雙方的人民因而享受到更新穎、更優質的產品;其次,它亦大力推動了多方經貿合作,激發沿線各國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織密了歐亞大陸的運輸網絡。在這個過程中,中亞五國逐漸打破地理隔閡,再次扮演起亞歐大陸物流樞紐的傳統角色。近年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開行數量上連年創下紀錄的中歐班列,有約80%的列車途經中亞。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也為中國西部省區帶來了無比珍貴的機遇。尤其是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新疆,由全國交通網絡的邊緣變成了對外開放的前沿,開始重拾昔日中國「西大門」的風采。新疆加緊利用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吸引投資,不僅瞄準中亞、西亞、南亞等周邊國際市場,積極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同時大力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在國際價值分配體系的階梯中攀升,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西向的出口製造業基地




在可見的將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勢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5月中亞五國領導人聯袂到訪西安,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繁榮注入了新動力。這次峰會達成了54條主要合作共識和倡議,不僅正式建立外交、經貿、海關等部長級會晤機制,還宣布升級雙邊投資協定,並推進跨裡海國際運輸走廊、中吉烏鐵路等多個項目。隨著中國和中亞地區按部就班地落實工作,區內受惠的人民只會與日俱增,絲綢之路全面復興的夢想將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近。

也許有一天,《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古絲綢之路上「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輝煌盛況,會以嶄新的形式再現於世,寫下新時代的動人故事。

請在此處留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